展示全部
基于橫向光電效應的位敏探測器位置敏感探測器(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PSD)作為一種光電位置探測器,能夠將照射到光敏面的光電流信號轉變為電壓信號,隨后通過放大電路計算之后得到入射光的光斑位置,而且得到的位置信息與光斑強度、尺寸、分布以及對稱性無關。PSD的主要原理如下圖所示,其工作基于PN結的橫向光電效應,當PN結的P側受到了光的照射,照射點附近就會因為光的激發而產生大量的電子—空穴對,I層具有較大的阻值,同時空穴的遷移率高于電子,這就導致多余的電子只能像兩側移動,由于電子帶負電,所以出現了照射點附近帶正電而兩側帶負電的情況。又因為P層阻值均勻,故我們可以根據兩 ...
探測器利用了光電效應,對不同波長的光的響應度不同,因此不同探測器檢測范圍不一樣.三、Nanobase拉曼光譜儀 昊量光電獨家代理韓國Nanobase拉曼光譜儀,采用VPHG(Volume Phase Holographics Grating)光譜儀技術,提供了高于競爭對手30%效率的透射式光柵和基礎配置的透鏡。讓我們遵循上面光譜儀各部件來看看Nanobase拉曼光譜儀的配置。 左圖是Nanobase透射式光柵,右圖是一般的反射型光柵,體相全息Volume Phase Holographic (VPHG) 衍射光柵技術的光譜儀相對于傳統的刻劃光柵,具有顏色效率高,受偏振影響小的特點,其透過率 ...
現象被稱之為光電效應,所逸出電子形成的電流被稱為光電流,即光生電。Mapping是一種顯微成像技術,一般用于研究物質的微結構組成,最早應用Mapping的是顯微光譜成像,用于研究樣品微結構上的光譜,從而掌握樣品的結構組成與物質組分。將激光通過無限遠物鏡聚焦到樣品表面,由于激光經過物鏡聚焦之后光斑直徑可以達到僅有幾個微米大小,而只有激光照射的位置才會激發相應的光譜信息,因此可以通過共聚焦技術以及探測器采集并分析所激發的光譜,從而確定激光所照射位置的物質組分。然后通過掃描振鏡控制激光聚焦光斑在樣品表面進行移動,采集樣品被掃描區域各個位置的光譜信息,從而為該樣品被掃描區域構建出一張完整的光譜信息圖, ...
子探測器根據光電效應制作而成,這種機制的主要是雪崩二極管,由于其探測效率低、暗計數比較大,限制其應用。而工作于超導態的單光子探測機理在100年以前已經被發現,隨著近代微電子、微加工技術的出現,使得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才成為可能。超導單光子探測器(SSPD)由納米帶隙形式的超薄超導膜組成。為了更高效的探測單光子,該帶隙通常被做成曲線型。為了可以產生電脈沖,在超導帶加DC電流偏置,形成超導臨界態。當窄帶隙吸收光子后,形成具有非平衡濃度的準粒子區域。 此時,電流密度超過臨界水平,并在納米帶上形成電阻區域。該電阻區域是由于單光子在該位置打破了該點超導態,形成一個熱點,熱點在此處表現出電阻態,該電阻的形成, ...
XperRam photocurrent掃描精度小于10nm,可實現納米級材料光電流成像。系統配有真空吸附卡盤的探針臺(探針臺可根據客戶要求定制),高穩定度顯微鏡,高精度掃描系統,搭配Keithley 2400測試系統,可進行光譜,I-V曲線,I-t曲線,光電流掃描成像等多種測試。針對不同探測范圍的光電器件,標配405nm,532nm,785nm激光器,也可選配一個光纖接口用于接入外部激光器光源,如果器件用作光伏應用,可選配超連續譜白光激光器(400nm~2400nm)。如圖為硅光電二極管的光學圖,光電流成像圖和單點的I-V曲線。硅光電二極管是最簡單,最具代表性的光生伏特器件,能把光信號轉化為 ...
并利用自身的光電效應類比復數激活函數,將復數光場轉化為強度值。(3)模型訓練。首先在計算機上利用基于物理信息的前向模型,使用誤差反向傳播方法,損失函數使用zui后一層的輸出和ground truth之間的測量(均方根誤差或softmax交叉熵)來預訓練出一個模型,即獲得SLM在每一層(指的是每一個DPU層)其相位調制的參數、DMD在每一層的顯示圖案以及sCMOS相機在光軸上的位置等。由于光學系統存在的實際誤差,會導致預訓練的模型預測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后續再采取自適應訓練法糾正模型的參數,具體為先使用預訓練的第1層參數獲得第1層實際輸出,然后用第1層的實際輸出作為第二層的輸入,重新訓練出后續網絡 ...
愛因斯坦針對光電效應實驗與經典理論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并在固體比熱問題上成功地運用了能量子概念,為量子理論的發展打開了局面。1913年,玻爾在盧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礎上運用量子化概念,對氫光譜作出了滿意的解釋,使量子論取得了初步勝利。從1900年到1913年,可以稱為量子論的早期。以后,玻爾、索末菲和其他許多物理學家為發展量子理論花了很大力氣,卻遇到了嚴重困難。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待于新的思想,那就是“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早在1905年和1916年就已由愛因斯坦提出,并于1916年和1923年先后得到密立根光電效應實驗和康普頓X射線散射實驗證實,而物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卻是晚至19 ...
或 投遞簡歷至: hr@aunion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