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變形鏡,波前傳感器三個主要部件。首先,確保所有光學元件處在同一高度上,可以使用一把尺子進行調節;如果有一個卡尺,可以用卡尺預先調好支桿的高度,然后再安裝到光學平臺上。安裝各個光學元件,先安裝光源,然后安裝其他部件;暫時不安裝變形鏡和波前傳感器。BS和透鏡L1之間的距離推薦f1/2。調節望遠系統,使透鏡L1和透鏡L2之間的距離為f1+f2。拿一張半透明的紙張,觀察入射光焦點(透鏡L1會聚);和反射光形成的焦點(透鏡L2會聚的焦點)位置。調整透鏡L2的位置,使這2個焦點達到重合。接下來,把變形鏡(DM)和波前傳感器(WFS)放在共軛的位置上;DM放在透鏡L1的前焦面上,WFS放在透鏡L2的后焦 ...
散射的限制。波前整形技術原則上能夠克服這個問題,但通常速度較慢,并且其性能取決于樣本。這大大降低了它們在生物應用中的實用性。在這里,作者提出了一種基于三光子激發的散射補償技術,它比類似的雙光子技術收斂得更快,并且即使在雙光子方法失敗的密集標記樣本上也能可靠地工作。F-SHARP進行深層組織散射補償作者:Caroline Berlage, Malinda L. S. Tantirigama, ...Benjamin Judkewitz鏈接:https://doi.org/10.1364/OPTICA.4402795.標題:通過微轉移印刷實現氮化硅上的VCSEL光子集成電路簡介:證明了在氮化硅光子 ...
全息立體圖、波前記錄平面(或者中間光線采樣平面)和僅水平/垂直視差建模的查找表等,采取手動設計數值近似,代價是圖像質量受損。利用GPU計算的快速發展,非近似的基于點的方法 (point-based method, PBM)最近以每幀幾秒的速度生成了具有每像素焦點控制的彩色和紋理場景。然而,PBM為每個場景點獨立模擬菲涅耳衍射,因此不會對遮擋(occlusion)進行建模。這阻止了復雜3D場景的準確再現,其中前景將因未遮擋的背景而被振鈴偽影(2)嚴重污染。光場渲染可以部分解決這種沒有遮擋的問題。然而,這種方法會導致大量的渲染和數據存儲開銷,并且遮擋僅在整個全息圖的一小部分內是準確的。在菲涅耳衍射 ...
超表面已成為波前控制的新平臺。超表面(metasurface)由厚度小于或接近光波長的、亞波長間隔的電介質或金屬天線陣列組成,它可以準確地調制光的相位、振幅和偏振,且外形緊湊、具有通用成像能力。目前,廣泛應用超透鏡(metalens)技術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其孔徑尺寸。增加透鏡孔徑的尺寸可以產生更高的成像分辨率,這對于顯微鏡和長距離成像應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具有納米級非周期性特征的光學超透鏡通常通過諸如電子束光刻(electron-beam lithography, EBL)之類的工藝制造,這些工藝既昂貴又耗時。盡管最近在超透鏡制造中采用例如納米壓印(nanoimprinting)和紫外線步進光 ...
和變形測量、波前傳感、相對較短距離的三維輪廓分析(與LIDAR技術的數百公里相比)、生命科學的顯微鏡和納米顯微鏡、粒子成像測速、層析和激光散斑對比(contrast)成像,以及通過計算機生成的全息圖在光遺傳學、數據存儲或虛擬和增強現實的近眼顯示器等領域產生復雜的三維波前等。文章創新點: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doardo Vicentini(一作)和Nathalie Picqué(通訊)提出一種雙光梳數字全息術,可以獲得每一個光梳線下的復數全息圖。其潛在應用包括遠距離精確尺寸測量(無干涉相位模糊)、具有高光譜分辨力的高光譜三維成像等。原理解析:兩個重復頻率略有不同的頻率梳生成器,一 ...
光學,不需要波前傳感器或空間光調制器。原理解析:(1)利用小尺寸微透鏡的衍射效應,借鑒疊層成像的原理,通過二維振鏡周期性的掃描像平面,以犧牲時間分辨率為代價,同時獲得高的空間分辨率和角度分辨率。如圖1A和C所示。(2)如圖1B和C,不同分割孔徑上的線性相位調制對應角度分量的空間平移,使得不僅可以從角度測量之間的不一致估計空間非均勻像差,也可以通過數字平移角度圖像來校正像差。這一過程稱為數字自適應光學(DAO)。交互迭代層析算法基于ADMM,集成了迭代波前估計和拼接像差(tiled aberration)校正后體積重建,可以提高復雜場景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3)利用具有時間加權和時間循環的時空 ...
體上,調制物波前,zui終被單像素探測記錄下一系列的光強信號。DMD的調制速率是單像素相機采集時間的瓶頸,因此,壓縮感知的方法被用于避開這個限制。(2)理解壓縮感知對于壓縮感知在單像素成像中的應用,即使我們知道圖像可以用稀疏基描述,但是自適應感知策略并不一定起作用。2006 年,Candes和Tao證明了當壓縮測量策略是偽隨機的,并且與稀疏基完全無關時,使用適當的計算策略可以從壓縮測量中以非常高的概率恢復正確的解。例如,圖像在小波基上可能是稀疏的,因此在通過應用亞奈奎斯特數量的偽隨機模式獲得強度測量值后,一種方法是采用所謂的“匹配追蹤(matching pursuit)”算法來找到與這 ...
A進一步將此波前(即FD)分割,每一個微透鏡傳遞相應的空間頻率(即角度信息)到其后焦平面被相機記錄。(2)光傳播模型。首先,使用標量Debye理論將三維物體信息投影到二維NIP面。然后,將二維NIP面的波前用傅里葉變換獲得FD面的波前。zui后,FD面的波前經過MLA調制后利用菲涅爾傳播理論獲得相機平面的波前。(3)重建算法。使用基于Richardson-Lucy迭代機制的解卷積算法求出三維空間信息。視頻1:使用 FLFM 對小鼠腎臟組織進行成像。重建體積:67 μm × 67 μm ×20 μm。附錄:(1)光場顯微鏡(上)和傅里葉光場顯微鏡(下)成像對比(2)傅里葉光場顯微鏡設計原則(3) ...
件來改變入射波前。這種變化試圖解釋衍射的影響,并恢復物平面的空間結構信息。正如前述章節所討論的,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成像系統。第二類成像儀器沒有設計前端,但是仍然有后端檢測處理。這種系統最好的例子是雷達天線陣列,這些陣列工作在電磁波譜的無線電頻率帶。無線電的波長量級使得制造透鏡和機械控制是相當昂貴的,但是,高速電子放大器可以讓從天線陣列接收的信號直接被轉換和處理。因此,空間信息可以在后端檢測過程中用模擬和數字信號處理的方式來恢復。生物醫學里的超聲和地質學里的地震波成像都是類似的成像系統,它們可以通過直接處理換能器的信號來成像。最后一類成像儀器是既使用換能前處理,又使用換能后處理的系統。我們在這里將 ...
新理解為測量波前通過有限孔徑時傳輸的信息。因而產生了光學編碼和后處理這樣的新技術。3.1古代反射、折射、合適形狀的晶體具有放大物體的像的能力,這些在古代已經被人們所發現。歐幾里得的反射光學(Euclid’s Catoptrics)寫于公元前300年,準確的描述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雖然已經被觀察到了,但是并不理解它的機理。眼鏡是最先出現的實用光學儀器,于1279年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然而,眼鏡的意義更多的是在于儀器封裝的進展,而不是光學上的大進展。培根記載到,歐洲已經意識到透鏡具有放大像的能力。眼鏡只是一個金屬框架支撐著兩個透鏡,并置于人類的眼睛之前而已。1270年出現了Alhazen的 ...
或 投遞簡歷至: hr@aunion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