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全部
非線性效應、群速度色散和偏振效應等各方面的優化與權衡。經過30多年的廣泛研究,光纖系統的性能和制造工藝得到了不斷完善,近乎達到了最高極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發展新的光學介質(光子晶體光纖),研究人員已經被光波長尺度,即亞微米量級或更小尺度的結構材料表現出的能力所吸引。光子晶體通過將規則的微結構引入光學材料,徹底改變了材料的光學特性。它可看作是半導體物理學成果在光子領域中的拓展。實際上,半導體的能帶結構是電子和晶格引起的周期性電動勢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求解周期性電動勢的薛定諤方程,就能得到被禁帶所分離的電子能量狀態。類似地,如果把這種周期性變化的電動勢用周期性變化的介電常數,即折射 ...
化探測脈沖的群速度色散,然而它惡化了探針束的偏振狀態,否則探針束在整個顯微鏡中保持偏振消光比為0.0005。聚焦光斑的直徑分別為300 nm和600 nm。反射的探針光束被分束器收集,聚焦在直徑為20 um的針孔上。對于某些示例,這種共聚焦配置可用于消除來自樣品襯底的背景散射光。在針孔之后,用一個偏振器來分析探測光束的克爾旋轉,該偏振器相對于入射光束的交叉偏振方向的角度為幾度(交叉偏振器技術)然后用光電倍增管和鎖定檢測方案進行檢測。垂直于樣品平面施加zui大振幅為±4kOe的可變靜態磁場H。樣品可以用XY壓電掃描臺在±40 um的距離上進行掃描,精度為2 nm。CoPt3光盤是由15 nm的C ...
輸光纖的異常群速度色散,在泵浦系統中預先使用色散補償光纖來處理超連續譜產生的光脈沖的時頻自適應。因此,由孤子串組成的移位和頻譜預加寬脈沖被耦合到50厘米長的InF3光纖中,在那里發生了大量的加寬。產生的光譜范圍為1.25 μ m至4.6 μ m的超連續譜輻射zui終由輸出離軸拋物面鏡準直。圖1所示的系統舉例說明了超連續譜產生的壯觀現象——一個相對狹窄、高功率的近紅外激光線如何被轉換成超寬帶和明亮的近紅外和中紅外輸出。盡管方案、光纖類型和設計(例如,由于色散分布的變化,芯徑的微小變化可能導致發射光譜的顯著變化)、泵浦參數(持續時間、峰值功率、相對于零色散點的波長、偏振)、放大級的數量和實現可能會 ...
0 nm處的群速度色散(GVD)約為45 fs2/mm)作為色散元件,色散窗口僅為180 fs2就足以進行掃描。二次諧波是在薄BBO晶體中產生的。基波輻射用偏振器過濾,信號用光纖耦合光譜儀記錄。從反演到的跡線中提取脈沖信息(圖4(d))得到的FWHM持續時間為5.8 fs(圖4(g))。當處理中心波長更遠的紅外脈沖時,使用由普通光學玻璃制成的楔子來引入足夠的色散變化通常是具有挑戰和不切實際的。使用密度更大的材料,例如SF10-SF57燧石,ZnS, ZnSe等,它們具有更大的總體色散和零色散交叉,進一步到紅外(與標準玻璃相比),標準d-scan裝置的工作范圍可以擴展到更長的脈沖(約20 fs) ...
或 投遞簡歷至: hr@auniontech.com